自從政府推出「長遠策略諮詢」文件,說明在未來十年要興建47萬個單位,才能滿足需求,「地從何來」自然成為熱門的討論項目。梁振英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在短中期可用地有300公頃,可興建128,700個單位,換句話要興建470,000單位,需要1,095公頃,政府長期來說,還欠795公頃的土地,故必須透過不同渠道去找尋土地。
在開發新土地的方法上,政府可謂處處碰壁,東北新發展區受到原居民的反對,填海又受到環保人士反對,於是間接提出研究開發郊野公園的討論,也受到社會上不少人士批評。筆者一向支持多方面去開發土地,每一項土地開發計劃都會有其負作用及後遺症,一旦觸動到固有利益階層,不免受到各方挑戰。不過,考慮到香港市民絕大部份都只能住在細小狹窄的空間上,劏房固然不仁道,其實香港90 %以上的單位,都在700方呎以下,相對於星加坡,人人有屋住,普普通通的政府屋都在千呎以上,不是令香港人羨慕不已。事實上,香港只開發了不足30%的土地,如果大家認同要改變樓價高企,居住狹窄的現實,其他問題便變得次要。
當然,筆者也明白不少評論認為,香港並非缺乏土地,只是缺乏一個有效率的政府。事實上,有議員提出,香港有約800公頃的棕土地(即自然環境已被破壞且難以修復及構成污染等問題的土地),政府從來沒有好好利用,筆者也見到新界效區大量土地被非法改變用途,變成貨櫃場及廢車場,而舊機場自98年遷出,15年後還沒有一個房屋建成入住,西九龍也是一例,到現在還是「曬太陽」,可見政府對土地處理的行政效率奇低。
如果這方面不改變,效野公園縮細了,海也填平了,但房屋卻仍然遲遲未見供應,所以筆者認為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要雙管齊下,土地開發的規劃不成功,無法滿足港人改善居住環境的願望,政府不改善施政,市民怨氣重,處處與政府作對,什麼事情都成不了,也就是香港的悲劇。
李峻銘 – 主席及行政總裁
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