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美國顧問公司出報告,統計包括香港在內,全球406個大城市的樓價負擔能力,香港又連續七年登上榜首。根據報告,去年本港第三季樓價中位數為542萬,而家庭中位數為30萬,所以香港一個家庭要18年收入才能置業。不少媒體都大篇幅報導上述新聞,不少也非常煽情,例如要「不吃不喝」、「吸風飲露」18年、「全球最悲」等等,這也難怪,因為根據報告超過5倍已屬「極難負擔」,香港也大幅拋離第二位的澳洲悉尼(12.2倍)及第三位的溫哥華(11.8倍)。
筆者不否認香港的樓價高,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差、面積少,這是事實。但數據的計算有頗多地方值得大家深思:首先,香港人買樓,除了自用,投資成份亦很高,買投資產品,就不能單單計算收入,不少買家是用積蓄現金買樓,或者借貸比例很低。全港六成樓宇沒有按揭,而香港銀行有超過十萬億存款,可見單靠收入去計算置業能力必定有頗大誤差。
另外,即使計算收入,也應該計算稅後收入,在澳洲為例,收入是付1/3至1半為入息稅,相反,香港最多是15%,況且香港有一半人住在公屋,加上香港也是全球貧富懸殊最高之一,用全港入息計算也未能反映全部真相。
此外,利息因素當然也是關鍵之一,香港按揭利息受美國影響,長期在2%或以下,而通賬則受中國大陸影響,官方數字往往低估民間數值受實質負利率影響,樓價當然飛升。最後,香港樓宇的套現力強,沒有資產增值稅,沒有資產稅,利得稅率也非常低,自然吸引世界各地的資金入市,當然包括國內的資金推高樓價,香港樓價既然受外國購買力影響,自然與本地人收入脫軌。
筆者不是認為香港樓價永遠只升不跌,只希望大家不要被報告的誇大數字誤導,輕易沽出自住樓宇,這是非常危險的動作,隨時莫及。
李峻銘 – 主席及行政總裁
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