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置業 舒緩深層次矛盾

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交出首份報告,建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取消居屋與公居的分別,一律「可租可買」,目標令全港八成住戶擁有自置物業。
報告公佈,很容易令人聯想97年八萬五政策及98年的「租置計劃」,無論負責研究的學者,或者推動的人物,都是似曾相識,再加上香港樓價又是處於高峰,美元大升,國際金融市場正是風雲變色,危機四伏。而八成置業比97年的七成置業更為進取,那會否重蹈覆轍,令樓價大幅下跌七成?
筆者認為今次計劃的設計,比上次聰明多了,「可租可買」提供了靈活性,試想當市道不好時,住戶大多選擇租而放棄買,反過來遇上旺市,住戶就會選擇買,尤其是首期只需要5%,不需負擔太多,而且可以先用優惠價(市價的五折)購入,供款與租金相差也不會太多,由於補地價與市價脫鈎,只補一個固定的金額,當樓價有一定升幅,住戶又有誘因去補地價,變成一個擁有百分百業權的真正業主,對公屋及居屋的流轉絕對有幫助。
此「補貼置業計劃」的巧妙處,就在此「靈活性」,為社會的中下層提供了居所之餘,也為他們建立了一步一步的置業階梯,任何一個長遠而持久的房屋計劃,都必須經得起旺市及淡市的洗禮,才會成功。這也應該是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而改進了。不過,現任局長張炳良似乎未明白當中關鍵,在接受訪問時更強調保留居屋及公屋的不同置業階梯,明顯落後於形勢。
筆者一向認為97年當年的構想,大方向是對的,香港作為一個先進都市,居住空間實在太小,單靠市場力量實不足夠改變此種現象,尤其是在美國及各國大量QE後,房地產價格大幅上升,令有產與無產的矛盾加深,令跨世代的貧窮出現,沒有父母的協助,年輕一代似乎永遠是無產階級,社會上有不少的不滿情緒,隨時受有心人利用,令社會充滿不穩定性。所以,越多人擁有自己的居所,固然可以釋放房屋本來價值,也可以舒緩香港的貧富懸殊的深層次矛盾。
 
李峻銘 – 主席及行政總裁
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
放盤 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