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公佈今年「全球最宜居城市」結果,香港竟「爆冷」由去年的31位躍升至首位,在不少香港人眼中,香港不但空氣污染,交通擠塞,貧富懸殊,加上居住空間「細」,社會矛盾大,政治爭拗多,又怎可能被稱之為「最宜居」城市呢?
根據「經濟學人」解釋,過往在評審「最宜居城市」時,評分的五大準則包括社會穩定、醫療護理、文化與環境,教育及基建,只佔了今年的75%;今年則新增了一項空間因素,以下七項評分標準包括綠色空間、城市擴張、自然及文化遺產、污染程度,以及與其他城市隔離度等等,佔整體評分的25%。
香港由於地方少,令郊野公園近在咫尺,綠色空間多,幾乎所有市民都可於十數分鐘車程內進入郊外,享受清新空氣與田野美景。再者,香港自然資產豐富,有山有海,地質公園更能打入世界級行列。此外,香港更因為地少人多,城市不斷向高空伸展,反而將更多的公共休憩綠色空間保存,令香港在城市伸延方面,得分亦多。
事實上,不少香港人都有行山的習慣,這活動在港實在非常方便及安全,單是這項已令不少國內外人士嚮往。然而,不同人對「宜居」城市亦有不同的定義,以筆者為例,一向認為香港實最宜居住,原因是香港有著不少全球各式各樣的美食文化,在世界上很少地方可以做到。
然而,香港是否排名「第一」並非最重要,反而港人必須好好保護之餘,亦宜多加宣傳及推廣,好好利用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資源。同時,我們亦不能自滿,理由是如果將居民的「快樂」指數加進評選的標準內,面對樓價高企的背景下,香港的排名便可能大大倒退,如何能在保育及增加土地供應間取得平衡,也是一項挑戰。
李峻銘 – 主席及行政總裁
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