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供應不如減空置
政府利用「額外印花稅」,藉以壓抑樓價的目的已正式宣佈無效。踏入兔年,樓市在新措施下,業主更惜售,樓價升幅更凌厲,筆者執筆時,還未清楚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下,有甚麼壓抑措施推出。但筆者估計其中會包括大量增加土地供應;除增加勾地表上的土地供應外,還會增加主動賣地,務求令市場認為樓宇供不應求的情況,將會在兩三年後改變,現在無需急於高位買樓,藉以冷卻熾熱的樓市。
代理奮鬥史(二) 白手襪與飲管黨
1990年大埔太湖花園新盤開售,一如過往全新樓總有不少香港人趨之若鶩,寧願捱更抵夜去排隊買樓也要覓得心頭好。當年這些發展商的新樓盤並無委託地產代理促銷的,然而代理為求開拓多一條財路,亦避免買家轉投購入發展商新盤而失去賺佣金的機會。因而我們的一眾代理就淪為買家的跑腿幫手排隊,一來可賺回點服務費,另一方面亦可即時吸納樓盤作為將來二手放盤用途。 售樓當天
買樓收租 回報不吸引
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雖然成功趕絕線投資客,但對樓價造成之壓力,只維持了數個星期而己。在2011年開始,樓價不但站穩回升,而且市場上炒家變長線投資者,紛紛封盤不賣。業主見需求者眾,也紛紛調高回價,成交價紛紛創新高,在沙田市中心的物業如︰好運中心、沙田中心、金禧花園等等,哪管樓齡接近30年,也能突破97年的高位,使不少買家更加相信樓市只升不跌,長升長有
緣來緣去
踏入兔年各行各業回顧去年業績,隨着經濟增長,金融、旅遊、銀行、零售業等等,相信都比往年大幅提升。「地產行業」各大代理都大賣廣告,宣佈業績比去年增加多少%,市況欣欣向榮。縱使過去一年,政府多次出手壓抑樓市,壓制樓價升幅,最後更出辣招去杜絕短炒投資者炒賣,增加額外印花稅及減低樓按成數等……但結果仍敵不過QE2,大量熱錢,樓息過低
買樓須三思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筆者最近發覺身邊不少親友在兔年都打算投資置業作長線投資收租之用,包括那些一向認為香港樓價太高,也打倒昨日的我,成為置業大軍新的一員。 政府推出「額外厘印費」本意是打擊投機活動,減少需求,希望能平抑樓市一兩年,讓政府的長期措施發揮效力,可惜措施效力只維持了一兩個月,反而副作用更大,短線投機者雖已絕跡,卻轉身變成長線投資者,樓繼續買
代理奮鬥史(一)
每年一月都是地產代理界的大日子,因為各行家都在檢閱上一年度的成績。幹得出色的,那一個個的大頭相將會刊登在各大報刊,公司的年報,或是傳單上;再加上升職加薪,花紅雙糧,出國旅行,咭片上加印個金獅銀鷹百夫獎等實情好不威風,好像這幾個年頭做代理的風光重現,買車買樓蔚然成風,羨煞那批擁有高學歷,專業高尚的人仕,往往在看樓或是比佣時心存鄙視和嫉妒的眼光,好像要把我們這大
樓價越升越有的底因!
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後不到兩個月,樓市成交量已回復出招前的水平。樓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比之前還有所上升。雖然筆者一向認為此等行政措施只有短暫效用,但由於今次出招力度奇猛,估計應有較長的效力,但樓市回暖速度之快,實令人驚訝!究竟甚麼因素令樓市如此瘋狂,即使政府連續在2010年出招五次,招數一次比一次厲害,都無法令它停下來? 市場上大家會留意到各種耳
保障買家,刻不容緩
最近干德道豪宅The ICON涉嫌貨不對辦,掀起市民再度關注一手樓銷售的漏洞。雖然政府已經著手研究立法規管發展商售樓手法,但必須同時檢討相關的一眾條例,包括地產代理條例、物業交易條例,覆蓋一手二手物業交易,才能徹底保障置業權益。 重要討論範圍包括︰ 一)  一手樓代理的身份 現今地產代理普遍認為在一手新樓市場,代理只收發展商佣金,
如何挑選優秀地產代理?
購買房地產牽涉龐大的交易金額,很多時候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決定,優秀的地產代理能夠協助置業人士作出最合適的決定。不過,很多置業人士往往忽略了或不知道如何去挑選,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 地區內的工作年資 一般來說,通常優秀的地產代理,不會輕易轉區工作,同區工作超過五年以上的代理,於區內已經有大量熟客關照,只要服務做得好,口碑佳,生意自然有保障
被迫續上
農曆年將近,不少買家紛趕入市,成交價量又再拾級而上,近日同事促成一宗大圍金禧花園兩房單位,面積463呎,成交價279萬,折合呎價$6,025。市場再成交沙田中心面積466呎及356呎,成交價295萬及230萬,折合呎價$6,330及 $6,461。上述成交價均創下屋苑同類歷史新高,且破97年高位! 政府「行政手段」後,縱然迫退了炒家,但餘下之購買力
2011年樓市展望
2010年剛結束,樓市價量齊升,樓價整體上升近18%,超越金融海嘯前的水平,直迫97年的歷史高位,一二手住宅成交量亦迫近14萬宗,比2009年上升15%。當然去年的樓市特點,莫過於政府的連番出招,希望減慢樓價的升幅,當中尤以11月中推出的「額外印花稅」落藥最重,最具爭議。而且它的影響力是深遠的,並結構性地改變了樓宇的供求關係,不少副作用至今仍然並未完全顯露出
法外情 (二)
政府推出徵收印花稅措施已一個多月,市場成交開始恢復正常步伐,經紀及買家都漸漸消化市場新狀況。經紀方面,炒家離場,經紀生意對象轉為長線投資及用家主導,部份經紀必須改變生意手法去適應市場,例如︰以前做炒家生意只須尋找低於市場價「筍盤」,無須睇樓無須傾價,炒家就會入貨,經紀做生意簡單容易、快捷!現在用家市場,真正用家置業考慮因素極多,先不談市況,樓價將來走勢如何。
切莫好心做壞事
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已經超過一個月,綜合各區的情況,反應大致上都頗一致。短線炒家退出市場,長線投資者減少入市,用家則影響不大,仍然會因心頭好而高價入市,成交量因而減少了。在用家比例較高的市場,成交量下跌了20-30%,在投機或投資者較活躍的市場,成交量下跌了40-50%不等。如果政府只以遏抑投機活動為今次措施成功與否的量度標準,可算空前成功。基本上「
香港人,適應能力強,愛拼才會羸!
還有數天就到2011新一年,在此預先恭祝大家來年身體健康,做個百變金剛,百毒不侵,賺錢和生活諸事如意。 然而今年香港的天氣較過往的更冷,有時又有更長的熱,變化快速。正如樓市既寒且熱,近日已有不少屋苑的優質單位破頂97高價,已經並非只是豪宅專利;往來後者將會比比皆是。誠然筆者一直仍堅持論點,這個尋寶中的升浪又怎會這麼快就此完結!反過來說,美國那個被喻
成交恢復,用家買到心頭好
自從財爺推出「額外厘印費」已有一個月時間,樓市亦慢慢適應了新氣候,成交宗數慢慢在回升中。根據筆者跟行家接觸所知,新界大型屋邨成交宗數已回升至11月初的50%左右,尤其是以用家為主導的地區,例如馬鞍山,在出招前一個月的成交有221宗,出招後一個月成交有147宗,成交已回復了2/3。相反,炒家參與較多的屋邨,如沙田第一城,成交量只回復至出招前的1/3左右。所以政
春風吹又生
政府決心打擊抄風,迅雷不及掩耳使出新招,速令市場「氣溫」急凍,成交量比出招前劇降八成之多;撻訂個案相繼出現;部份抄家蝕讓求售;多路專家預測未來樓價下跌多少多少;不少代理人心惶惶擔心生計;用家靜觀其變待價下調尋找入市良機;政府確認措施已見成效,趕絕了抄家,變相幫助了用家。 猛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12月踏進第二週,情況急轉彎,旺勢又重臨。各區睇樓量及
有危自有機,辦法總比困難多
自從上月政府推出「額外厘印費」及再度收緊銀行按揭措施,住宅市場成交下跌8成,業內不少人士感到前景悲觀,較悲觀的估計是樓價下跌2成,成交宗數下跌5成。面對這種客觀環境,部份業內商會更組織遊行,有大行則以「一人一信」的方式,以表達對措施的不滿。本人亦是業界的一份子,無可避免受到政策的影響,對此亦深表理解。根據本人與業界接觸所知,大部份業界並不反對利用稅制去
法外情 (一)
政府「辣」招打擊炒風,過去兩星期即見成效,投資者甚至用家都立即「緊握扶手」,市場港九新界各屋苑成交量急停,一般估計與出招前比較各區成交量平均下跌8成,有部份屋苑更錄得零成交,代理叫苦連天,部份業內人士更發起「遊行」來反對政府新措施,但同業似乎對行動意見不一,龍頭大行一句「蝕少少就遊行」來唱反調,相信是基於過去兩年於旺市中已賺夠,君不見大型代理於今年屢破
政府出招,用家得益?人心虛怯,升浪就此完結?
剛過去的一星期物業市場可謂風起雲湧,一下子氣氛來個大逆轉,悲觀情緒與日趨增,真有種屋漏兼逢夜雨之感歎。市面上報刊雜誌處處標題”地產已死,炒家玩完,撻訂潮湧現”此起彼落;而政府更再高唱口號,仍有辣招可出,意猶未盡。頓然筆者以為身在祖國,什麼也可以打壓打壓。最令筆者心寒的不是盤算今次樓價有多少回落,因為筆者一直相信這個升浪仍未完結;
措施時機準,恐後遺症大
自財爺在11月19日推出之「額外印花稅」及「再度收緊樓按」的二項遏抑樓價的「新招」,已經近兩星期,市場成交急降,成交價亦普遍下跌了3-5%,今次措施可算初具成效,成功扭轉市場的盲目樂觀情緒。 如果以推出措施的時機而言,今次政府能準確掌握市場的脈搏,而作出相應快速回應實屬罕見。自從10月施政報告後,市場認為政府的房屋政策,包括「置安心」計劃,未能短期
趕絕炒家!用家入市良機!
財爺上星期五果然推出「炒樓稅」,力度之大,涉及範圍之廣,比筆者前文估計更高。持有物業少於兩年,不論賺蝕,均需繳付樓價的5%至15%不等。 市場上,炒家即時宣佈投降,炒樓變成無利可圖,大部份用家亦先停下來觀望,消化措施的成效,再行決定動向,所以過去週末及週日之成交急降八成。不過,最關鍵的反而是業主的取向。根據前線同事的報告,大部份業主都處變不驚,他們
沙塵滾滾
近日政府推出新一輪措施壓抑樓價,杜絕炒風,在未有預告先來一個下馬威徵收額外印花稅,調低物業按揭比率,實行政策令市場議論紛紛,公認今次政府出招比過去幾次辣得過份「有殺錯冇放過」。 首先筆者立場是絕對贊同政府出手為近日樓市過熱降溫,減低樓市泡沬現象,樓價急升的確令首次置業及換樓人士帶來一定風險,其次筆者亦贊同政府出招干預樓市熾熱炒風,令真正用家受惠,但
炒樓稅成效存疑?
過去一年,港府已經出招多次去平抑樓價升幅,四月份推出「9招12式」,目的是加強一手樓銷售的透明度;八月份又再推出「3招14式」的穩定樓市措施;十月份施政報告又推出「置安心」計劃。但相關措施被評為「無料到」,樓市又再起動。加上近日美國決定再行量化寬鬆QE2,令到港人更擔心持有現金只會貶值。為求自保,紛紛搶購物業,港府受輿論的壓力更大,令港府加快再度出招。
美國再行QE2,樓巿繼續升
上週美國聯儲局終於宣布再度實施量化寬鬆措施(簡稱QE2),在2011年中前,再投入六千億美元購買美國國債,並宣稱如果力度不足令經濟復甦、失業率下跌,不排除再度加碼,換句話說,QE2之後,可能還有QE3,QE4……也話不定。 上一次QE1,聯儲局投入了超過一億元投入巿場,美國本土巿場的經濟未見起色,大量熱錢流入了中國、印度、香港及東南亞等新興巿場,令其資
放盤 搵盤